科研与国际合作联合党支部
  科研与国际合作联合党支部共有党员26名,包括院领导1名、科研处10名、中心实验室9名、国际合作处5名、农学会1名。近年来支部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支部全体党员的积极努力下,紧紧围绕院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全程跟踪、精准服务,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2015-2016年我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二等奖1项,这3项国家奖的获得,从申报到获奖,支部相关党员全程跟踪、精准服务。一是认真调研,制定“个性化”成果培育方案。对标国家奖申报要求,梳理分析拟报奖成果的创新点及核心要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研究“个性化”培育方案,充分利用院控资源,精准定向扶持。二是加班加点,严格把关报奖申报材料。针对国家奖申报材料撰写,召开专题交流论证会数十次,与成果申报团队共同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精心打磨申报材料,力求精益求精,从源头提升成果申报质量。三是反复模拟,确保成果申报人会评答辩从容自信。奖项申报后,及时跟踪关注网评结果,根据会评要求,邀请数十名业内知名权威专家,帮助成果申报团队反复归纳、总结、凝练答辩PPT,并严格按照会评标准模拟答辩现场,在提升成果申报人表达能力、答辩技巧的同时预判会评可能提出问题,让成果申报人做好充足准备。四是耐心细致,及时处理成果公示期间所提异议。针对国家奖公示后反馈的异议,组织专题会议研究,收据证据佐证材料,对异议人的理由逐条做好解释答疑。
  二、超前谋划、克难攻坚,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落地
  近年来,我院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立项31项,合同经费超2亿元,其中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7年领先全国兄弟单位;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续聘增岗数保持高位,专家数位列全国第5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支部党员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获取项目信息,有备而战,找准重大科研项目争取的切入点,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认真研究,吃透各项政策文件精神。谋划储备项目,不断完善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搜集整理项目申报信息,积极做好各类项目申报动员和启动工作。二是加强辅导,提高各类项目申报质量。根据申报项目的类别,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辅导,每年邀请专家200多人次,组织召开辅导会议30多场,从源头上保证了项目申报书的质量。三是全天候、全方位做好科研服务工作。每年的申报季都是一部奋斗史,有深夜科技人员要求退回修改的求助电话,也有凌晨两三点和科技人员共同修改视频答辩PPT的身影,支部全体党员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当作第一要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四是精心策划,加强各类成果宣传展示。农业科技的宣传工作是打造科技创新良好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向现实生产力及时转化的“推进器”。2017年自主创新资金十周年成果展,筹备时间长、展示场地大、涉及单位广、参观人数多,创我院多项历史纪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备展布展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紧盯目标、加强联合,助力重点实验室提档升级
  支部围绕“力争实现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考核优秀”这一院重点工作任务,统筹全院资源积极谋划评估筹备工作,主动联合有关职能服务部门和相关专业所主要负责人,全程无缝对接。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评估工作。临近评估,恰逢实验室主任在国外短期培训,支部主动承担起实验室评估的总体工作,多次组织领域内知名专家,反复论证与审核评估材料,进行全覆盖服务与全面把关。强化沟通,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汇报,掌握最新的进展信息,积极主动为实验室评估优秀做好保障。评估结果如愿获得“优秀”等次,达到历史最好成绩,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实验室并驾齐驱,并在新的评估期内获得900万元后补助经费支持。加强跟踪,扎实推进新一轮建设工作。获取参评实验室具体评估报告后,组织召开经费预算专项布置会议,解决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短板。同时,组织多部门人员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材料进行研讨与编纂,并邀请有关领域知名专家召开新一轮建设方案研讨会。
  四、开拓创新、深化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新模式
  支部在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推进国际化学科合作平台建设、组织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及展会以及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思路,全面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思路和举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水平上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拓宽了科技创新的视野和空间。近年来,新建了与25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了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等20余所单位建立了12个多边合作平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协助组织承办了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牵头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了20余名博士研究生,为高水平国际化的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倾注关怀,增强外籍专家归属感。精神上关爱,生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不断增强外籍专家在院合作的归属感。在外国专家公寓已有设施的基础上,又专门购置了个性化的生活用品,并多次举办外国专家沙龙。今年,在第20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召开期间,组织在院工作的外籍专家赴连云港参加展会,增加了外国专家对我省农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深入感受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发展的前景,扩大了外国专家对我院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认识,增进了管理部门与外国专家之间、外国专家自身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国际合作处的管理服务供给。处变不惊,从容完成各项出访任务。2018年中国-加拿大农业经贸合作论坛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我院将在韩长赋部长的见证下与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代表共同签署《关于豆类作物合作的意向书》。临近出席签约时,我院原签署人的出访时间与其它重要工作冲突。国际合作党小组迅速研究方案,调整出访人员,合理规划出访行程,在履行签约仪式这项“硬任务”之外,还访问了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访问实效。
  五、优化资源配置、搭建仪器共享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支撑
  探索个性服务模式,支撑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共享平台现有仪器149台,资产近9000万元。共享平台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支部围绕院重点学科方向,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集聚盘活科技资源,五大功能实验室建设已初具规模。为突出我院重点学科特色,发挥共享平台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作用,中心实验室党小组全体成员积极同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交流,实时了解科研需求,制定个性检测服务计划,选择1-2个专家或团队进行点对点服务试点。科研创新团队可以依托中心现有仪器设备、场所和人员等有利条件,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为重大项目争取、课题顺利完成等创造良好条件。2017年支部提供的数据帮助科研人员在Scientific Report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Food Control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在食品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EI期刊发表论文15篇,在其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会议论文5篇。加强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为让科研人员全面了解中心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及检测内容,中心实验室党员和职工定期深入研究所组织仪器设备功能讲座,与科研人员一起上机操作培训,近距离与科研人员互动交流,同时印发共享仪器宣传手册,提高共享仪器曝光率,使之更好地服务科研。加班加点,及时完成分析测试工作。为保证科研人员能第一时间获得实验数据,党员和职工们经常加班加点,保质保量的完成检测任务。
  六、狠抓落实、创新活动,不断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一是持之以恒,坚持固定学习日制度。坚持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开展支部的集中学习活动,及时学习党中央、省委有关文件,及时传达院党委各项方针政策并加以落实,组织多种多样的讨论活动,提高各位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处级干部积极给党员上党课,通过传帮带,发挥党员领导的表率作用。支部的院领导党员始终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学习,克服困难尽可能参与每次的支部活动,保持了极高的出勤率,给广大党员树立了榜样。
  二是互帮互学,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通过“管理服务短课堂”等形式,支部党员经常性地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如“管理服务短课堂”,由支部内有某方面特长的党员,给大家开展某一方面的培训,已开展有公文写作及排版规范、英语常用口语、办公软件PPT应用技巧、时间的有效管理方法、分子育种概述等等。今年下半年又设立了“季度读书报告交流会”活动,有关党员交流自己本季度的读书心得,给予其他党员启发和共鸣。
  三是多措并举,增强联合支部组成部门的凝聚力。一方面组织党员、职工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基地、大生公司基地、靓绿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科技园区、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技术市场需求,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拓宽视野。另一方面指导工会会员自发组织跨部门的工作或生活类兴趣小组如微科技、英语角、营养与健康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提高大家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