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作所玉米育种研究室
  玉米研究室分普通玉米新品种选育、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两个方向,坚持以玉米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成果为目标,瞄准玉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玉米种质创新和品种创新,为全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全室共有科技人员13名,其中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4名,博士7名,硕士4名。“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玉米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转项、农业部行业计划、农业部结构调整重大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等研究项目30多项。
  科研成果历来都是通过艰苦努力才可获得。科技人员在整个玉米生长季节都在试验田里,玉米植株高大,内部炎热无比且密不通风,科技人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酷热,而且加班加点是常态。每年套袋自交、杂交三十多万株,测配的杂交组合上万个,收集田间调查数据几十万个,而且研究室不仅在南京一年种植两季玉米,10月至次年4月还要到海南岛增加种植一季,一年到头奔波在试验田。
  多年的不懈坚持和顽强奋斗获得了丰收的喜悦。如今玉米团队成果丰硕、队伍强大、经费充足,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坚持饲用玉米和鲜食玉米并重,选育早熟、矮秆、耐密、高抗、籽粒灌浆和脱水速度快、适宜机收的饲用玉米品种,同时在多种类型的鲜食糯玉米品种选育上形成了特色。 “十一五”以来,育成 “苏科糯系列”糯玉米15个和“苏玉系列”普通玉米9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10个。苏玉20、苏玉29、苏科花糯2008连续多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主导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苏玉29已成为江苏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并被用作国家东南玉米区试和江苏省玉米区试对照品种,实现了江苏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获植物新品种权22项,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10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农业推广三等奖1项。
  一颗好种子,从育种田到农民田,再到丰收,是一个漫长的需要辛勤劳动的过程。研究室与企业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转让新品种经营权18个,实现2000多万元的知识产权转让收益。同时,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玉米综合试验站、江苏省产业技术体系及国家和江苏省推广项目,在睢宁、丰县、泗洪、赣榆、大丰、宿迁、南通等多个县(市、区)创建高产增效示范方。苏北地区虽然是我省的玉米主产区,但该区域一直是我省的鲜食玉米种植空白区域,为填补该区域的鲜食玉米种植空白,在徐州睢宁县双沟镇建立示范基地,重点开展了鲜食玉米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并指导基地开展鲜食玉米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鲜食玉米种植效益。制定了“特用玉米绿色增效生产技术”技术规程1套,被省农委列为主推技术。
  为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共赢,在现有品种联合审定和品种权转让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的人员和技术合作,与南京嘉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鲜食玉米产业研究院,切实加强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及成果转化推广。
  在励精图治的学科建设中,形成了开拓奋进的玉米育种研究团队。团队与个人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先进集体”、农业部“十五”期间“区试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粮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三农”服务模范专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农科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如今,在玉米学科带头人袁建华研究员的带领下,研究室步入了新的玉米育种发展阶段,创新思维,强力推进,做大做强玉米学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